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
——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第一期)
指导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主办单位:西泠印社、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
承办单位:中国印学博物馆
展览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1号厅
展览时间:2025年7月20日~10月20日(总)
温馨提示:
本次展览分为两期,每期展出作品有所不同,
请观众朋友们注意观展时间 ↓
第一期:2025年7月20日~9月7日
展开剩余95%第二期:2025年9年9月~10年20月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入社者均为精擅篆刻、书画、鉴藏、考古、文史等之卓然大家。百廿年来,西泠印社始终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在国际印学界享有崇高地位。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江南、岭南文化交流,在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与支持下,西泠印社、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联合举办“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
此次展览是近年来西泠印社最大规模外展, 展品序列、数量、质量均开创了外展的先河。展品涵盖西泠印社创社四英、七任社长、名家精英精心造境的书画精品;明清以来至近现代文人篆刻代表人物的篆刻原石及金石拓本、印屏印谱等文物级藏品。凸显了西泠印社始终坚持艺术与学养并重的文化理念,呈现了金石篆刻艺术的赓续、传承与发展,描绘了“传统的生命力在于活化”的共识,抒写了杭州与广州、江南与岭南文化的深度交流碰撞。
翰墨长青,金石永固!中华文化、艺术传承并非固守,而是如珠江潮水般奔涌向前,在代际传递与技术赋能中,守正创新,永葆生机。希冀展览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民奉上一场金石书画艺术盛宴,使观众能够与大家对话,品味经典,领悟华夏文明进程中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美,厚植文化自信、激发创新活力,共同谱写新时代弘扬中华文明之美的华彩乐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在水天含黛、古渡画桥的杭州西湖孤山一隅,丁仁、王禔、叶铭、吴隐等人有感于印学之不振,矢志存亡继绝,发起创立西泠印社。他们捐地出资,兴建楼阁,却不私所有,永为社产。西泠印社渐成“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的至境。
他们修启立约,擘画经营,极具心力,却都谦而不称社长。清隽沉潜的文人风骨,成就了“创社四君子”的美名,亦使西泠印社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精英心灵栖居的一处桃源。
↑上下更多↓
丁仁《设色百果图》
1919年
纸本设色 180cm×48cm×4
西泠印社藏
王禔《隶书八言联》
1951年
纸本墨笔 168.5cm×38cm×2
西泠印社藏
叶铭《篆书八言联》
1946年
纸本墨笔 142cm×39cm×2
西泠印社藏
吴隐《隶书四言联》
创作年份不详
纸本墨笔 67.8cm×21.8cm×2
西泠印社藏
1913年,西泠印社第一次社员大会公推海上金石书画巨擘——吴昌硕为社长。西泠印社终于在10年之后迎来了首任社长。一时间,天下印人云集景从,东瀛名家慕名前来,西泠印社的声名远播海内域外。西泠印社矢志于由深孚众望的文化领袖担任社长,而并不惮以社长一职空缺。在西泠印社创立以来的122年历程里,只有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 赵朴初、启功、饶宗颐七位艺坛泰斗、学界领袖被推举为西泠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社长”已然成为一道深厚的人文景观,标领艺林,垂范当下。
↑上下更多↓
吴昌硕《设色四季花卉图》
1919年
纸本设色 180cm×48cm×4
西泠印社藏
马衡《篆书十言联》
创作年份不详
纸本墨笔 143cm×28cm×2
西泠印社藏
张宗祥《行书八言联》
创作年份不详
纸本墨笔 124cm×23cm×2
西泠印社藏
沙孟海《楷书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
1988年
纸本墨笔 150cm×58cm
西泠印社藏
赵朴初《行书九十五年志庆龙门对》
1998年
纸本墨笔 178cm×42cm×2
西泠印社藏
启功《水墨竹石图》
1979年
纸本墨笔 69cm×45cm
西泠印社藏
饶宗颐《水墨藤木图》
创作年份不详
纸本墨笔 101cm×34cm
西泠印社藏
在“创社四君子”和历任社长们的引领下,西泠印社以海纳百川、不囿地域门户的胸怀,汇聚了海内域外精擅篆刻、书画、鉴藏、考古、文史之卓然大家。先辈西泠名家们在金石书画的艺术星河中,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华;西泠印社的当代社员名家们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懈精进。“西泠印社中人”用自己的艺术人生共同书写着西泠印社的过去和现在。
↑上下更多↓
潘天寿 《秃鹫图》
1963年
纸本设色 185cm×144.6cm
西泠印社藏
黄宾虹《叠翠山居图》
创作年份不详
纸本设色 133.5cm×69cm
西泠印社藏
陆俨少《西泠揽胜图》
1980年
纸本设色 69.5cm×46.5cm
西泠印社藏
黄胄《毛驴图》
1979年
纸本墨笔 39cm×173cm
西泠印社藏
王一亭《缶庐讲艺图》
1932年
纸本墨笔 120cm×52.5cm
西泠印社藏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
文人篆刻肇始于唐,两宋趋于流行,元代赵孟頫、吾丘衍自篆印稿,主张复古,倡导“古雅”“质朴”,奠定了汉印审美观。王冕、文彭以石材自镌印章,激发“印已成而兴无穷”的情致。自此,文人借助印工之手制作印章的时代结束,文人篆刻艺术逐步兴起。
明末清初篆刻家云集,“吴门派”“雪渔派”“泗水派” “娄东派”和朱简一派是明清之际享有盛誉的篆刻流派,为清代篆刻艺术的兴盛作出了必要的铺垫。
清代中期文人篆刻创作进入繁盛时期。乾嘉年间,丁敬开创“浙派”,形成切刀风格,行刀波磔而进,锋棱毕现,线条古朴苍劲,富有金石味。继起者有蒋仁、黄易、奚冈,世称“西泠四家”或“浙派四家”,与后来的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为“西泠八家”。“浙派”二百年来影响深远,支脉延绵至今未衰。
“邓派”形成稍晚于浙派。邓石如篆刻得力于书法,强调“印从书出”,印文篆法掺以碑额题字,体势笔意沉雄朴厚,章法上强调 “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使当时局限于取法秦汉玺印的风气为之一变。晚清时期,经再传弟子吴让之等篆刻家的弘扬,“邓派”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进一步强化。
晚清篆刻群体空前活跃,文人篆刻创作进入巅峰。涌现出了以徐三庚、赵之谦、胡钁、吴昌硕、黄士陵、齐白石为代表的篆刻家,他们寻求突破、取法多元,强调个性,别具风貌。
近代以来,篆刻艺术可资借鉴的资料和技法经验日趋丰富多元,为创作与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篆刻家既有追求传统审美意趣的意识,又有力倡我法的观念,摆脱窠臼,与古为新,为当代篆刻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下更多↓
(明)何震 《程守之印》
石 2.4cm×2.4cm×5cm
西泠印社藏
(清)蒋仁《廉》
石 1.5cm×1.5cm×2.8cm
西泠印社藏
(清)赵之琛 《真实不虚》
石 2.3cm×2.3cm×4.4cm
西泠印社藏
(清)吴让之《琴川》
石 0.8cm×0.8cm×2.9cm
西泠印社藏
(清)吴昌硕《酸寒尉印》
田黄石 1.9cm×1.9cm×4.2cm
西泠印社藏
王禔《糜研斋》
石 3cm×3cm×4.6cm
西泠印社藏
金石学始于宋代,清代乾嘉年间学者对金石学勃发出前所未有的兴趣,推动了金石学的发展,清代道咸以后青铜鼎彝研究之学蔚然成风。随着金石学的研究的深入,金石器物传拓也日益成为学者实践、探索与研究的一门重要学问与艺术。其中马起凤、释达受开创了金石器物全形拓,极大地丰富了金石学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全形拓本提供了金石学者研究学术的资料的同时,为书画家艺术创作提供了载体和形式。金石拓本中的学者、藏家的题跋为拓本的承传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百廿西泠,金石永固!西泠印社始终秉持“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在印社中人的不断努力下,收藏、保存有不少金石器物拓本,此次展览遴选了数件各具特色的全形拓、博古清供、金石拓本。
吴昌硕《西汉隃麋陶陵鼎博古图》
纸本 137cm×59.5cm
西泠印社藏
丁仁、王禔、叶铭、余任天、邓散木等题跋,
韩登安题署《汉三老碑拓本》
纸本 132cm×61cm
西泠印社藏
印谱是集辑玺印篆刻书籍的通称,亦称“印存”“印集”“印式”“印举”等。北宋崇宁、大观年间,专以古玺印为辑录对象的著作开始出现,以后印谱的发展日益繁荣,明清之际集辑印谱蔚然成风。印谱对篆刻艺术的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西泠印社百廿余年的收藏中,印谱收藏最为业界瞩目和称道。西泠印社的印谱收藏以印社先贤张鲁庵先生捐赠历代名家印谱433部为基础,印社中人不断充实。藏品的年代跨代之长,质量之高,系统之完整,学术性和代表性之强,使西泠印社在印谱收藏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次展览,西泠印社遴选具有代表性的十部印谱进行展示,种类包含古玺印、封泥、文人篆刻等。
(清)陈介祺辑拓《簠斋印集》
纸本 十二册
18.8cm×12cm
西泠印社藏
(清)林钧辑拓 《二金蝶堂印谱》
纸本 八册
24.4cm×14cm
西泠印社藏
(民国)丁辅之辑拓 《西泠八家印选》
纸本 四册
30.3cm×17.7cm
西泠印社藏
(民国)葛昌楹辑拓 《邓印存真》
纸本 二册(不分卷)
26.4cm×14.8cm
西泠印社藏
▼
“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作为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西泠印社中人122年来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推动近现代江南,乃至中国金石书画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藉“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举办之际,为推动印学研究的交流与传播,同期于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举办“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西泠印社印学学术交流会”,现邀请广大观众朋友一同参与!
主办:西泠印社、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
01 嘉宾介绍
本次学术交流会拟邀请五位在印学研究与创作上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作专题发言,他们分别是:
范正红
西泠印社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篆刻委员会副主任
“西泠印社与中国近代印学发展”
桑建华
西泠印社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
“西泠印派之印风传承与发扬”
张炜羽
西泠印社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研究员
“西泠百廿沪杭双城记
——论西泠社员与海上篆刻”
刘洪洋
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
“当代篆刻创作的瓶颈与突破”
吴慧平
西泠印社社员、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
“从黟山派到岭南派:
岭南篆刻的地域特征浅析”
发布于:北京市正规配资炒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